012实验室主任,也是菊花的首席科学家周祥院士轻轻咳嗽了一声,出声说道:“技术层面有三个核心判断:第一,现有AI芯片的架构必须重构。我们的昇腾系列目前聚焦特定场景优化,但强AI需要‘动态神经拟态计算’,这涉及到新材料(如超导量子比特)、新型存储(存算一体)和分布式算力调度的底层重构,我们已启动‘盘古一期’计划,联合中科院在量子AI芯片领域加速攻关,目标是6个月内完成原型验证。”
“第二,算法生态的‘代际差’风险。当前主流深度学习依赖数据投喂,但强AI的自主迭代能力意味着‘数据闭环’可能被打破——它会主动生成训练数据、修正算法偏差,甚至优化自身模型结构。我们必须立刻开放‘昇思MindSpore’的底层接口,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人机协同训练联盟’,不能让单一主体垄断算法进化权。”
“第三,安全可控底线。强AI的‘黑箱决策’和自主目标修正能力,对通信网络、工业控制系统、金融交易系统等关键基础设施是致命风险。我们必须成立‘AI安全委员会’,联合终端BG、数字能源等部门,3个月内必须推出‘AI行为可解释性框架’和‘动态权限管控系统’,确保任何接入菊花生态的AI系统,其决策链路可追溯、核心指令可干预。”
任老爷子轻轻点了点头,并没有多说什么,视线挪开,放到了余大嘴的身上。
余大嘴仿佛是早有准备,此刻便出声说道:“终端侧的冲击最直接,手机、智能家居不再是‘搭载AI功能’,而是可能成为强AI与用户交互的‘实体接口’。”
“我的看法是分成三步走,第一步便是硬件预埋,在下一代MATE系列产品粒粒面必须预留‘AI协同处理单元’,支持与云端强AI的低延迟数据交互,同时内置‘本地安全沙箱’——用户隐私数据(如生物信息、行为习惯)绝不能上传,由终端侧AI芯片完成脱敏处理后再与云端协同。”
“第二步,场景融合,消费者要的不是‘AI本身’,而是‘AI解决问题的效率’。”
“智能家居要从‘被动响应指令’转向‘主动场景预判’,但必须严格遵循‘用户授权前置’原则——AI可以建议‘下班前提前开空调’,但不能擅自联动安防摄像头分析用户行为模式。”
“第三部,便是防止银河科技借助强大技术实力进行生态卡位,这一点必须要寻求上面的帮助,积极联合银河科技组建AI开发者联盟,和鸿蒙系统开发者联盟一样,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