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待遇哪里找去。他们都动心了。
他们或被招募,或被同年引荐,到北直隶各地的杨府招募点来应聘。考试通过后,纷纷来了杨府的学校教认字,做了最早的识字老师。给杨府的少年们提供了早期的启蒙教育。
杨凡觉得人的智力都差不多。
这些人科举不行,可是都是认字的,熟读儒家四书五经。不见得学习数理化就不行。他们虽然年纪大了,记忆力和思维速度差了,但是大脑发育成熟,逻辑思维和理解能力反倒更强。
考不出来不是他们真的菜,主要是科举太变态,太难了。
可别小看这些秀才和老童生们,他们很多人是有水平的。现代985、211一年录取四五十万人。大明一年录取的秀才不会超过两万。当年进士三年才取几百人。
鲁迅先生这种大文豪,当年考秀才,五百人里才考了一百多名。直接名落孙山,可见科举的难度。鲁迅在1898年参加绍兴会稽县秀才考试时,实际名次为第137名。远低于当年40名的录取名额,未通过考试。
迫于当时要搞工业的人才压力,杨凡提出让瑶光牵头先把师范办起来,先解决文盲问题。杨凡深知文盲是建不成先进的热兵器军队的。
为了提高效率,杨府直接对教育按照现代模式复刻。编写小学和初中教材。直接推行汉语拼音、简体字和普通话。因为杨府培养人才是为自己的需要服务的,不是去考科举的。
他们学习的这些知识,也只有在杨府体系才有用武之地。这也导致了杨府体系成了大明朝内部的独立王国。
这帮人有自己的语言(普通话)、文字(简体字)、生活卫生习惯、文化认同体系。而且内部民族、种族、信仰复杂。接受的是后世那种义务教育和军事教育。就连司法系统也不适用《大明律》,而是适用杨府政法处和军法处颁布的家法和军规。
杨凡相信有钱能使鬼推磨,钱给到了,学习数理化更是不在话下。
他提出,每一门课程通过毕业考试,就会获得十两银子的奖学金。还颁发单科的教师资格。有了这一科的教师资格,就能多上一门课。多拿一份薪水。
除了基本工资外,教一门课额外还有任课工资,最低月薪都是三钱银子。要是能上三四门课,一个月任课工资就能拿一两多银子了。而且你带的一班五十个学生,每有一个通过毕业考试,拿到单科毕业证,就有一两银子的奖金可拿。
老童生和老秀才们都疯了。不就是学习吗,谁怕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