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中,联军同样没有什么反应,看样子也不打算冒险冲一次,只是继续调整骑兵的位置,让阵列摊得更宽,估计是防范他们从侧面硬冲。
当然,朱文奎这边也同样不打算给他们机会了。
趁着双方调整的时间,他指挥大家,把一众火炮都推到了自己算好的位置。虽然大家都觉得这边太靠前,有点危险,让他不要自己乱跑,但朱文奎还是坚持在这边参加战斗。在他的规划下,炮兵们很快就完成了准备。
各个队伍又相互对了一番命令之后,战争正式打响。朱文奎那边的两门大型火炮,率先发出轰鸣。
其实,按照郭康的建议,这种火炮是可以不带的。因为火炮如果太大,会直接影响军队的机动能力。而且,这种火炮其实不太适合野战,而是在攻城战和海战中发挥更好。以他们现在这个战略态势,估计短期内不会有强攻堡垒任务的,就算有,按罗马人的习惯,也更倾向于挖掘、爆破,而不是持续炮击。再说,真必须的话,在城下临时铸造几个臼炮也不是不行,朱文奎自己就能当大师傅了,不会临阵缺乏攻城火力的。
不过,朱文奎觉得,他们应该都是走大路,所以机动性的影响也不至于这么大。而且和罗马人的习惯不同,他一直很痴迷于把更大的火炮拖上战场。之前都没有怎么用上,这次,可算给他一个发挥射程和威力的机会了。
这种火炮的精度其实比较一般,但瞄准的目标,是敌人的整个军阵,随便打到哪儿都行。对面那种缓坡,很适合炮弹一路跳过去。而且,他们故意把重炮摆在侧面,让可能的飞行路线斜着通过整个军阵。第一轮炮击,就有一发擦着一个步兵方阵的边掠过,让好几个人字面意义地飞了起来。
开火的间隙里,他们推着其他火炮继续往前,走了一点。按照之前朱文奎和郭康测试的结果,这种中型火炮——也就是所谓“八八炮”,在发射球形实心弹的时候,射程并没有比重炮短多少,可能是因为炮弹要轻不少吧。主要的差距,其实是弹丸的毁伤能力。
而在郭康看来,对付战场上可能出现的各种目标,这种火炮就已经足够了。所以,他才一直坚持认为,这就是最合适的野战火炮。
而且,由于体积和重量减少,这种火炮不止是更容易机动,铸造起来的技术难度也要简单不少,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现在掌握的最好的冶金技术。所以,虽然小了一截,但“八八炮”从铸造到扩镗,都用上了最新的技术和设备,比那几个宝贝重炮还要更先进一些。能携带的数量,也更多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