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死。”
这头“变幻无穷、吞噬一切的巨兽”,就是当年欧洲上层文人,对胡斯派军队的直接印象。甚至,连符文、迷宫阵法这些,都让东方人也能颇为眼熟。稍微换个词,估计都能给罗先生直接说书了……
而到了后世,欧洲人还发明出更多的刻板印象。18世纪,普鲁士总参谋部军事科学院的专家教授们,就在文章里,绘声绘色地向大家描述,杰士卡如何把战车用铁索连接起来,从而形成一道不可阻挡的钢铁长墙,向前推进,碾碎一切敌人。
虽然在历史上,杰士卡使用战车进行过进攻,但这只是权宜之计。因为胡斯派的车其实质量不怎么样,拉车的马也大多是临时拿来用的民间挽马,没有那么雄厚的条件,像让娜女侠,还有历代不少欧洲文人想象的那样,去和古典时代的塞里斯重型战车一样,直接冲锋陷阵。
要知道,古典时代,塞里斯的战车才是经典的贵族兵种——比他们如今对面的神罗贵族骑兵可值钱多了。要是波西米亚农民都这么富,大伙也就没必要造反了……
至于把车连起来,可能就是战车防御时使用的加固铁链,还有进攻时胡斯派如墙而进的声势,给神罗方面造成的心理阴影。因为真做这“拐子车”,负面作用肯定是远大于正面的。
只能说,不管是塞里斯还是欧洲,文人们对战场的想象,似乎都有不少奇怪地共同点……
至于杰士卡所部战斗力的真正来源,实际上还是组织。
罗马时代结束之后,杰士卡的“孤儿军”是欧陆上第一支有了稳定规范和固定章程的军队。之所以能做到这点,是因为他们平时的生活就非常有组织。
波西米亚的手工业很发达,军队里有大量工匠。杰士卡就把他们组织起来,编成“生产组”和“战斗组”,进行轮换。参战的人回来之后,就从事手工业生产,而原本在家生产的,则替换他们上战场。因此,比起当时欧洲其他军队,他们轮换非常有序,对生产的耽误也相对较小,导致他们能更高效地利用人力,看起来仿佛源源不断一样,足以应付持续地战争。
庇护二世等人还发现,杰士卡的军队虽然被归属于贫民派,但他们实际上并不拮据。胡斯派的高组织度,本身就有利于维持生产;此外,在作战中,他们还缴获了很多财富,没收了一批领主和商人的财货。
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分配也比同时代其他欧洲军队公平的多。甚至,还有专门的“公共储金处”,用来帮助陷入贫困的人。所以,胡斯派士兵其实并不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