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苏晓宇的妈妈用四川方言向加班的科研团队拜年时,全场响起热烈掌声。屏幕里,航天家属举着“盼君功成,盼君平安”的牌子;屏幕外,科研人员挥舞国旗回应,跨越38万公里的牵挂在星空中交汇。
春晚进行到一半,陈玥带着团队成员走上舞台,手中捧着透明培养皿。皿中一株月桂树苗正舒展荧光叶片——这是用“月球蓝丝菌”改良的“月心桂”,能在月球环境自然生长并释放抗菌物质。“这是我们送给基地的新春礼物,”陈玥的声音透过音响传开,“它融合地月生物特性,象征科研共生的初心。”
欢呼声中,林峰与陈玥共同将“月心桂”栽种在生态区中心。当根系接触改良月壤时,陈玥的终端立刻显示周边“月心水球菌”活性飙升——新物种竟能与本土微生物完美共生。“地月携手,万物共生,”林峰感慨道,“这就是我们建设月球基地的核心意义。”
春节刚过,基地接到地球航天局紧急任务:接收10名航天工程与微生物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开展为期两个月的“深空探测专项研学”,为“月球三号计划”储备人才。消息下达后,各部门迅速行动——苏晓宇升级美食街餐食配方,陈玥改造实验室增设研学工位,李锐则牵头设计航天任务实操课程。
研学团抵达当天,“星尘九号”运输舱精准停靠。当10名身着蓝色航天服的研究生走出舱门时,陈玥与李锐已在舱外等候,手中捧着嵌有“月心桂”叶片的纪念徽章:“欢迎加入月球科研前线,这里的每一组数据都将写入深空探测史。”
在微生物实验室,陈玥用互动全息投影展示“氦-3转化菌”的工作机制。当紫色荧光菌群随着模拟月壤环境变化呈现不同活性状态时,研究生们纷纷俯身记录。“这些微生物是月球的‘能源基石’,”陈玥操作着调控杆,“你们的任务之一,就是优化它们在极端辐射下的代谢效率。”
舱外作业实操课上,李锐带领研究生们穿戴重型航天服进入模拟舱。“月面重力仅为地球六分之一,迈步时需控制力度,避免重心失衡,”他亲自示范设备检修动作,“记住,舱外作业每一秒都要精准,你们手中的扳手,连接着整个基地的能源安全。”研究生们轮番实操,在虚拟月壤上完成氦-3转化舱管线排查,汗水浸透了内层工作服。
研学期间的技术突破格外亮眼。航天工程专业博士王浩在月球车驾驶实训中,发现环形山阴影区导航定位偏差问题。他连夜绘制星光导航辅助模块设计图,结合月面恒星轨迹数据库,提出优化方案。李锐带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