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杏摇摇头,嘴角挤出一丝苍白的笑容,声音有些沙哑:“没事王婶,我能坚持。
多编一个袋子,前线的爷们儿就多一份保障,咱们的家就多一份希望。”
她说着,手上的动作又快了些,哪怕每动一下,手指都传来一阵钻心的疼,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却硬是没掉下来。
杨彤彤和陈静虽然已经离开,但她们留下的“提高编织效率”的小技巧,早已被妇女们熟练掌握。
比如先用木槌将麦秸稍微捶软,编织时不仅更省力,还能让草袋的结构更紧密,不容易松散;
把草秆按颜色分类,编出来的草袋不仅整齐划一,还能在铺设时区分不同区域,方便后续加固。
这些小小的技巧,看似不起眼,却让妇女们的编织效率提高了不少。
整个作坊里,弥漫着干燥的草香和淡淡的汗味,伴随着“沙沙”的编织声、草秆碰撞的“噼啪”声、偶尔传来的低语鼓劲声,形成一种艰苦却充满力量的韵律。
编好的草袋,一个个饱满、结实,长约一米、直径半米多,像一个个金色的圆筒,很快就在旁边堆积起来,越堆越高,像一座小小的金山,承载着全村人的希望。
“快些,再快些!”
王婶一边手上不停,一边给姐妹们鼓劲,声音带着一丝疲惫,却异常坚定,“前线的爷们儿等着咱们的‘弹药’呢!
咱们多编一个袋子,风口就多一分安稳,村里的田就多一分希望!孩子们还等着在田埂上跑呢!”
编好的草袋,需要立刻运往几里外的风口前线。
这段路,是名副其实的“死亡之路”——路面松软,深一脚浅一脚,每走一步都要耗费极大的力气,像是在泥潭里跋涉;
狂风裹挟着沙砾,迎面扑来,让人呼吸困难,连睁眼睛都困难;
更危险的是时不时出现的流沙坑,表面看起来和普通沙地没两样,一旦踩进去,半个身子都会陷进去,越挣扎陷得越深,得好几个人合力才能拉出来。
别说车辆,就连手推车都推不动,轮子一沾沙就陷,所有的草袋,都只能靠人力搬运。
青壮劳力们,包括一些十五六岁的半大小子,自发组成了运输队。
他们找来粗糙的木杠,每根木杠足有成年人的胳膊粗细,扛在肩上沉甸甸的,压得肩膀生疼。
两人一组,用木杠穿过草袋两端的绳套,一前一后,喊着简单的号子,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沙地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