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本上,字迹工整得像打印出来的。
而拾穗儿,是团队里最“黏”幼苗的人。她常常一大早就独自来到试验田,穿着胶鞋踩过湿润的田埂,蹲在混播组的格子前,久久地盯着那些刚破土而出的绿芽。
绿芽嫩得像能掐出水来,顶着嫩黄色的种皮,在微风里轻轻晃动,她会伸出食指,指尖极其轻柔地碰一下叶片,那触感软软的、滑滑的,像婴儿的脸颊,她的眼神里瞬间就盛满了母亲般的怜爱,嘴角也不自觉地向上弯。
有天早上,第一株沙枣苗在晨曦中舒展开带着绒毛的叶片,绒毛上还沾着晶莹的露珠,阳光一照,像撒了把碎钻。
拾穗儿盯着那片叶子看了足足五分钟,突然小声欢呼起来,声音不大,却满是喜悦,她连忙用借来的相机,小心翼翼地拍下叶片,喜悦地说:“发芽了”。
拍完又觉得不够,蹲在田埂上,把下巴搁在膝盖上,就那么看着幼苗,脸上的笑容比春日的阳光还要灿烂,连额前的碎发被风吹乱了都没察觉。
可这样的顺利,并没有持续太久。
就在实验进行到第三个月,幼苗长到十厘米高,叶片舒展得像小扇子,所有人都觉得胜利在望时,危机毫无征兆地来了。
那是个灰蒙蒙的早晨,天空压得很低,空气里飘着细细的雨丝,潮乎乎的。
苏晓像往常一样,七点就到了试验田,刚走到混播组 1 的格子前,就发出了一声短促的惊叫:“呀!这是怎么了?”
她的声音带着颤抖,手里的笔记本“啪嗒”一声掉在地上。
正在调试仪器的林哲、扛着铁锹赶来的陈阳,还有刚走到田埂口的拾穗儿,都闻声跑了过来。
看清眼前的景象时,所有人都僵住了——原本绿油油的幼苗,此刻大面积萎蔫,叶片卷成了小筒,边缘泛着枯黄色,有些甚至已经完全枯黄,像被抽走了所有水分,趴在湿润的土壤上,死气沉沉的。
混播组 1 和 2 几乎全军覆没,连单播组的幼苗,也有一半出现了同样的症状,原本充满生机的试验田,一夜之间就蒙上了一层颓败的死灰色。
“这……这是怎么回事?”
陈阳蹲下身,手指捏起一把土壤,土壤湿润度刚好,没有结块,他眉头紧紧锁成一个川字,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昨天下午我来看的时候还好好的,怎么一夜之间就变成这样了?”
林哲立刻冲到电脑前,手指在键盘上飞快地敲击,调出近一周的监测数据——土壤含水率、温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