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摸一件珍贵的礼物。
那时她连书里的“生产者”“消费者”都要查半天词典,而现在,她已经能看懂书里的专业术语,甚至能对着实验数据提出自己的疑问了。
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C4光合途径”“景天酸代谢”“水分利用效率”等术语依然带着几分“生冷”,但这些已经不能让她退缩。
她从背包里拿出那本厚重的笔记本,翻开其中一页——上面画着沙枣树叶片的横截面示意图,铅笔勾勒的线条细腻又准确,旁边还标注着“气孔密度:120个/mm²”“角质层厚度:5μm”等数据,那是她上周在实验室里,用显微镜观察了一下午才记录下来的。
笔记本的内页已经写得满满当当,字迹依然工整,却比去年多了几分流畅和自信。有些地方用不同颜色的笔做了标注:红色是重点,蓝色是疑问,黑色是自己的思考。
翻到中间一页,还夹着一片干枯的沙枣树叶,那是她去年暑假从家乡带来的,叶脉清晰,边缘带着淡淡的褐色,像一枚小小的书签,提醒着她为什么要走到这里。
她走到靠窗的老位置坐下——这个位置是她一年来的“秘密基地”,能看见窗外的银杏树,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在书页上洒下流动的光斑,像一群跳跃的小星星。
她把书摊开在桌上,笔记本放在旁边,手里握着一支黑色的签字笔,笔尖悬在纸上,准备记录。
当目光落在“沙生植物抗旱机理”这一章的标题上时,笔尖不由自主地停顿了一下。
她的眼前忽然浮现出昨晚在实验室守夜的场景:狭小的培养箱里,几株沙枣树幼苗静静地立在培养基中,人工模拟的干旱环境让它们的叶片微微卷曲,像一个个蜷缩的小拳头。
她守在显微镜前,看着那些稚嫩的叶片如何通过调节气孔开闭来减少水分流失——气孔像一个个小小的城门,干旱时就紧紧关闭,只在清晨和傍晚偷偷打开透气;又看着它们如何通过增加细胞液浓度来维持膨压,像一个倔强的孩子,就算渴得难受,也不肯轻易低头。
那些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生命奇迹,此刻与书中的理论相互印证。
比如书中说“沙生植物通过合成脯氨酸等渗透调节物质来提高细胞渗透压”,她昨晚正好在实验数据中看到,干旱处理组的沙枣树幼苗,叶片脯氨酸含量比对照组高出了3倍。
那种将实践观察与理论知识连接起来的顿悟,像一道电流穿过心脏,让她心头泛起一丝隐秘的、带着甜味的喜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