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包含了中国哲学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一切以菜的味的美好、谐调为度,度以内的千变万化就决定了中国菜的丰富和富于变化,决定了中国菜菜系的特点乃至每位厨师的特点。
严敏接过话茬,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2010年全国的住宿餐饮收入平稳增长,比上年增加了18%多,营业税的收入也得到大幅增加,“嘴巴里的经济”解决了不少问题,比如解决了不少人的就业、增加了税收,当然,也满足了大众在吃方面的需求。这四五年过去了,餐饮收入及其税收也是有所增加的,虽然现在提倡节俭、反对铺张浪费的消费方式。
戴先强得意地叙谈,我记得我的那个学生论文里说2003年全国餐饮营业额达到了近6千亿元,可以预计现在肯定突破了万亿元大关了吧。这“嘴巴里的经济”也好,“舌头上的经济”也好,都可以可以拉动消费,确实对于经济发展有推动作用,活力四射,前景不可估量呀。
姜德仁心里觉得可笑,延伸地思考:近几年的饮食收入难道还没有统计出来吗?过去的数字要与现在作比较,才能理清未来的趋势嘛。
严敏接着说,民以食为天,我看国人都是食以味为先。就是这种对美味的追求,倒使我们忽略了吃饭的真正意义。中国人对饮食追求的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即使用人们通常所说的“色、香、味、形、器”来把这种“境界”具体化,恐怕仍然是很难涵盖得了的。我倒是认为,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
戴先强点头同意她的观点,抛出另外一个观点,中国人的以植物为主菜,与佛教徒的鼓吹有着千缕万丝的联系。他们视动物为“生灵”,而植物则“无灵”,所以,主张素食主义。
戴先强强调,《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01-2010年)》里边规划:居民人均每年食物摄入量蔬菜160千克、水果52千克,食用植物油10千克,水产品22千克,奶类32千克,还有口粮135千克等。
严敏咯咯笑道,如此看来,我们早就超过这个水平进入小康了。嘿,只顾说什么吃了,谈点喝的吧,无酒不成席嘛。她瞅了瞅旁边的姜德仁说。
戴先强神情显得异常兴奋,不等姜德仁开口又赶紧接话:这酒文化博大精深啊。民间传说杜康作秫酒,即高粱酒。这个杜康也叫少康,他是夏朝第六世的国君呢。祭祀大典上,中国人都会用一杯一杯的美酒祭告天地,酒成了中国人对信仰的一种礼赞。如果说西方的酒文化是以果酒轻盈的香气、饱满的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