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的冬日,在紧张有序的备战中悄然流逝。华东军区司令部作战室内,巨大的沙盘已然成型,舟山群岛的每一处岛礁、每一道海湾、甚至敌军重要的明碉暗堡,都被尽可能地精细还原。谢文渊和他的团队,已经在这方寸之地,进行了无数次推演,汗水与智慧浸润着每一粒沙土。
然而,沙盘终究是沙盘。跨海作战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远超陆地征战。风向一变,潮汐一刻,都可能让精心制定的方案满盘皆输。前线侦察兵冒死带回的情报,与日俱增地显示,国民党军在舟山的布防正在不断加强,尤其是核心岛屿登步岛、金塘岛一线,碉堡群、铁丝网、水际障碍密布,火力配系日趋完善。敌军舰艇也加强了对航道和岛屿间的巡逻。
“不能等了。”在一次由军区主要领导参加的高级作战会议上,气氛凝重,老首长指着沙盘,语气斩钉截铁,“敌人像乌龟一样,壳越缩越硬。我们必须在其防御工事完全成型、外部干预可能成为现实之前,砸碎这个‘海上堡垒’!军委决心已下,发起舟山群岛战役,彻底扫清浙东沿海敌患!”
战役决心既定,庞大的战争机器开始以更高的效率运转。谢文渊负责牵头制定的《舟山群岛战役作战预案》进入了最后的细化与论证阶段。这份预案,凝聚了数月来的侦察成果、情报分析、水文气象研究和无数次兵棋推演的结论。
预案的核心是“逐岛攻击,重点突破,海陆空协同”。选择敌军防御相对薄弱,但位置关键的石浦港外围的黄礁岛作为战役发起点和首次大规模三军协同作战的试验场。此举意在夺取一个前进基地,积累渡海攻坚经验,并撼动敌军整个防御体系的稳定性。
“选择黄礁岛,有几点考虑。”谢文渊在最后一次预案评审会上,向与会的高级指挥员们进行阐述,他的声音沉稳,条理清晰,“其一,该岛距离我岸较近,在我军现有炮火有效覆盖范围内,航渡风险相对可控。其二,岛上守军为一个加强营,虽工事坚固,但相对孤立,其左右邻岛支援不易。其三,夺取黄礁,可为我军建立一个屏护石浦港、前出威胁登步岛侧翼的跳板,打乱敌军部署。”
他走到大幅地图前,用教鞭指点着:“作战拟分三阶段。第一阶段,战役欺骗与火力准备。利用无线电佯动、部队虚假调动,迷惑敌人判断,使其难以确定我主攻方向。同时,集中我沿岸炮兵、以及可能集结的空军轰炸机,对黄礁岛敌军工事、通讯设施、滩头障碍进行毁灭性打击,时间持续三至五日。”
“第二阶段,夜间航渡与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