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压抑不住的战斗激情在营地里涌动。
十一月六日,战役的号角终于吹响。无数支解放军部队,如同决堤的洪流,从四面八方扑向预定的目标。谢文渊所在的纵队,任务是直插陇海铁路,割裂黄百韬兵团与徐州邱清泉兵团的联系,并协同兄弟部队完成对黄兵团的合围。
部队在夜色和复杂天候的掩护下,开始了强行军。没有大路,就走小路、田埂,甚至蹚过冰冷的河水。敌人的飞机不时在头顶盘旋,投下照明弹和炸弹,给行军带来极大威胁和伤亡。
谢文渊随前指行动,马蹄裹着布,在嘈杂的行军队伍中,他的大脑却在冷静地处理着各种信息。不断有侦察兵回来报告敌情和道路情况,不断有通讯兵送来上级指示和友邻部队进展的消息。
“报告!先头团在碾庄圩以东遭遇敌军顽强阻击,进展缓慢!”
“命令他们,不要纠缠!以小部队牵制,主力绕过阻击点,继续向预定目标穿插!时间就是胜利!”谢文渊的声音斩钉截铁。
“参谋长,右翼部队报告,运河上的桥梁被敌人炸毁,工兵正在紧急架设浮桥!”
“通知他们,不惜一切代价,尽快架通!同时寻找可以徒涉的地点!”
一道道命令从他口中发出,清晰而果断。他深知,在这场规模浩大的战役中,任何一支部队的迟疑,都可能影响整个战局的走向。他必须像一部精密的机器,准确判断,迅速决策。
经过数个昼夜不眠不休的强行军和激烈的前哨战,部队终于逼近了预定区域。震耳欲聋的炮声从前方传来,预示着包围圈正在形成,更残酷的战斗即将开始。
在一个临时挖掘的掩蔽部里,谢文渊借着马灯的光亮,再次审视地图。代表我军的红色箭头,已经如同几把巨大的铁钳,深深嵌入蓝色地域的结合部,眼看就要合拢。
他能够想象,被围的敌军此刻正如何惊慌失措,如何呼叫增援,而徐州的敌人又会如何拼命试图解围。淮海战役这盘大棋,已经摆开,序曲已然奏响,接下来将是决定中国命运的血火交响。
他深吸了一口冰冷的、带着硝烟味的空气,对身边的作战科长命令道:“通知各师,巩固既得阵地,加紧构筑工事,准备迎接敌人突围和外部援军的冲击。同时,将我们的准确位置和当面敌情,迅速上报野司。”
走出掩蔽部,远处的地平线被炮火映得一片通红。谢文渊望着那壮丽而残酷的景象,心中充满了历史的庄重感。他知道,他和他的同志们,正站在一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