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咬咬牙,加大了采购数量。
一时间,订单如雪片般飞来。曹正与手下忙得不可开交,核算价格,签订契约,收取定金(若有)。廊下气氛火热,如同一个喧嚣的集市,与厅内方才庄严的盟约场景形成了有趣的对比。
数日后,心满意足、怀揣着订单契约和无限憧憬的各寨头领们,终于陆续离开了梁山。他们带走的,不仅仅是与梁山的盟约和采购协议,更有一套全新的、足以颠覆他们过往认知的“山寨生存模式”。
这些参会的见闻,以及绿林大会达成的盟约内容,随着他们的返回,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迅速在江湖中扩散开来。
“听说了吗?梁山不开香堂,不立盟主,却让十家山寨心甘情愿签了盟约!”
“王伦寨主仁义啊!不打不杀,带着大家一起发财!”
“还能从梁山买兵器!据说品质极佳,比官造的还好!”
“梁山自己富得流油,还不忘拉拔穷兄弟,这才是真正的‘替天行道’!”
“要是咱们寨主也能学学梁山……”
种种传闻,绘声绘色,将梁山描绘成了一个既有雷霆军威、又有菩萨心肠,既有泼天富贵、又不吝分享的“理想国”。“梁山模式”迅速成为许多中小型山寨暗中羡慕和追求的目标,王伦的声望在绿林道上,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时光荏苒,秋去冬来。年底之时,祝家庄的重建工作已初见成效。
昔日焦土废墟之上,一座崭新的、兼具军事防御与商贸功能的据点拔地而起。庄墙高大坚固,关键部位使用了初步量产的水泥,显得格外牢不可破。庄内街道横平竖直,排水通畅,分区明确。
原有的废墟被清理后,规划出了大片的工坊区。此时,多家由梁山直接投资或吸引外来工匠合作的作坊工场已经入驻并开工生产。“叮叮当当”的打铁声从军械工坊里传出;鞣制皮革的气味弥漫在皮具工坊周围;木工坊里,新伐的木材被加工成枪杆、箭杆和各类器具;甚至还有一处新建的砖瓦窑,冒着滚滚浓烟,供应着不断扩张的建设需求。
这里生产的军械、工具、皮革制品等物资,除了供应梁山本寨,更多的是通过那条日益繁忙的商路,源源不断地运往签署了盟约的各大山寨,换回梁山发展所需的真金白银、粮食布匹以及各种原材料。祝家庄,已然成为梁山旗下重要的生产基地和贸易节点。
为确保这处战略要地的安全,并与扈家庄、李家庄形成稳固的三角防御体系,王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